办公地点:
文法楼510
Email:
yjsun@admin.ustb.edu.cn
通讯地址👩🏽🏫:
北京市海淀区30号 天辰娱乐 (邮编100083)
教育背景:
1985.9-1989.6:就读于吉林大学哲学系,攻读自然辩证法专业,并获哲学学士学位;
1995.9-2001.6:在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攻读硕士、博士学位👯♀️,师事傅世侠教授🦯,从事科学创造方法论研究,并于1998年7月👩🏻🍳、2001年7月,分获哲学硕士🧏🏽♀️🤟、博士学位。
工作履历:
1989.7-1995.8💤:在山东医科大学(现山东大学西校区)社会科学部任教✋🏼🧜🏿♂️,主讲硕士生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;
2001.7-至今:执教于天辰娱乐。2009-2013年,曾任天辰娱乐副院长;2014年起🖋,任天辰平台MPA中心主任👮♀️。
研究方向:
1、科技政策与科研管理;2、科学创造方法论研究🐦⬛;3👩🦼、科技团体创造力研究
代表性论文及专著:
1)重审科学的本质与科学知识的限度🥚,哲学研究🔣,1997.11。
2)斯腾伯格创造力理论述评🗝,自然辩证法通讯😵,2000.1🧒🏼。
3)关于科技团体创造力评估模型研究,自然辩证法研究🫅🏽,2000.6🐹。
4)创造力:从不同的方法论视角看。《新视野中的方法论》(台湾)佛光大学出版社,2002.2🧑🏼🎓。
5)科技团体创造力研究的理论背景分析,科学学研究🌼,2003.5🥞。
6)科技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如何培养发明家。《培养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与创造氛围研究》(创造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·沈阳2004)🕺🏽,2004.9。
7)学术左派与科学(译文)👊🏽。《科学与人文读本·大学卷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4.9。
8)科技团体创造力评估模型研究。《自然辩证法研究》,2004.12。
9)美国金属材料学科发展及启示👨🏿💼,材料导报,2007-11-12。
10)关于大学科技园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👤👩🏻,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🎪,2008.11🧓🏼🎊。
11)合作规模与丁肇中科研成果影响力——基于SCI论文署名人数与论文被引用量关系的分析,自然辩证法通讯,2010.8。
12)大数据时代的认知转向及其对科研管理的影响,科技进步与对策,2015.10(Vol.32 No.20)。
13)《科学的终结》⚠️。约翰·霍根著,孙雍君、张武军译,清华大学出版社,2017年4月版(首版中文译本🦹🏻♂️,1997年由远方出版社出版);
14)《高级迷信——学术左派及其与科学的争鸣》,P. R. Gross & N. Levitt原著,孙雍君、张锦志译🧖🏿♀️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8年10月版🙏🏻;
15)《书写生物学——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文本》🏟🏋🏻,格雷格·迈尔斯著👥,孙雍君等译,江西教育出版社,1999年10月第1版;
16)《机器的奴隶——计算机技术质疑》🔹,罗林斯著,刘玲、郭晓昭译,孙雍君校🧑🧑🧒🫲🏻。河北大学出版社🤾🏼♀️🧑🏿🎨,1998年12月第一版🐬。
科研项目🧓:
1)军民融合知识产权转化机制与平台研究💽,中国人民解放军32213部队委托项目🙍🏻♂️。2020.06—2022.06,5.9万元。
2)关于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创新主体评估模式研究,科技不可及评估中心委托项目(合同号2020-0264)🌑,2020.04.24—2020.12.31,10万元🕍。
3)管理创新案例研究,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委托项目(2009IM040100)🧔🏿♂️,2009.10—2011.9,20万元;
4)政策环境与大学科技园创新能力研究,北京市科委基础研究项目(Z08001003380801),2008.7-2009.3,20万元5️⃣;
5)大学科技园创新环境评估体系研究👱🏻♂️,北京市教委共建项目(Z070000801710708)☝️,2007.6-2008.4👩🏻🦼➡️,20万元↘️;
6)科技人员对自主创新配套政策的认知调研,中国科协决策咨询项目(2007ZCYJ22),2007.7—2008.8🔭,30万元🦺;
7)我国新材料产业自主创新的专利战略研究,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(06BfZH023)🎏,2007.1—2007.12,2.0万元🧴;
8)天辰平台硕博人文论坛建设,天辰平台研究生教育发展基金,2007.9-2008.12👣,2.0万元;
9)科技团体创造力评估模型研究🧑🏼🏫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(79970020),2000.1-2002.12,8.7万元(到天辰平台的资金为1万元)🤦🏻♀️。
兼任社会职务:
1)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,监事会监事;
2)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,方法论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✊;
3)北京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学会👷🏽♀️,副理事长。
开设课程:
现主讲课程——
本科生平台课“形式逻辑”;
本科生平台课“现代科学技术概论”;
硕士生专业课“科技政策与管理”;
本科生公选课“科学创造方法论”;
本科生公选课“科技思想史”🕵🏿♀️。
曾经主讲课程——
博士生公共课“当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”;
博士生专业课“科技发展宏观规律研究”🧑🦱;
硕士生、博士生专业课“科技史专题”5️⃣;
硕士生🚣🏼♂️、博士生专业课“科技哲学专题研究”👩🏿🚒;
本科生、硕士生专业课“科学社会学”🈴。